「粥」你健康
在中醫的角度,粥不僅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,更是結合「藥食同源」的調養方式。粥的性味及功效與人體氣血陰陽密切相關。以下從中醫理論、分類及應用三方面進行解說:
一、中醫理論基礎
1. 性味歸經
- 五穀為養: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粥以米、麥等穀物為主,性味多甘平,入脾胃經,能補中益氣和滋養胃陰。
- 水穀精微化生:粥質柔軟易化,能快速轉化為「水穀之精」,濡養五臟,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者。
2. 調和陰陽
- 溫補與清潤並存:白粥性平,可根據添加的食材(如紅棗及綠豆)改變寒熱屬性,以適應不同體質的需求。
- 「糜粥自養」:《傷寒論》指出,病後或體虛時,粥能扶正祛邪,助氣血恢復。
二、粥的分類與對應功效
1. 基礎粥品
白米粥:性味甘、平,健脾和胃,補中益氣,適合脾胃虛弱、病後調養。
小米粥:性味甘、涼,清熱除煩,養胃安神,適合心煩失眠、胃熱反酸。
糯米粥:性味甘、溫,溫中固表,補肺止汗,適合虛寒腹痛、自汗盜汗。
2. 藥膳粥
山藥粥(山藥+白米):補脾肺腎,固精止瀉,適合脾虛泄瀉、肺虛久咳。
赤小豆薏仁粥(赤小豆+生薏苡仁):利水滲濕,清熱解毒,適合濕熱水腫、痤瘡。
桂圓紅棗粥(桂圓+紅棗+白米):養血安神,補益心脾,適合血虛失眠、面色蒼白。
百合銀耳粥(百合+銀耳+白米):滋陰潤肺,清心安神,適合陰虛燥咳、潮熱。
陳皮山楂粥(陳皮+山楂+白米):消食化滯,理氣健脾,適合食積腹脹、痰濕肥胖。
三、中醫臨床應用要點
1. 辨證施粥
- 虛證:氣虛用黃芪粥;血虛用當歸枸杞粥;陽虛用羊肉薑粥。
- 實證:濕熱用綠豆薏米粥;痰濕用茯苓山藥粥;氣滯用蘿蔔粥。
2. 時間與節氣
- 晨起空腹:溫粥振奮胃陽(如生薑粥)。
- 冬季進補:羊肉粥、核桃粥,有助溫腎助陽。
- 夏季清暑:荷葉粥、冬瓜粥,有助清熱利濕。
3. 特殊人群
- 產後:黑芝麻紅糖粥,有助補血通乳。
- 小兒積食:雞內金粥,有助消食導滯。
- 老年人:燕窩粥或燕麥粥,滋陰潤燥,有助降脂通便。
四、禁忌與注意事項
1. 體質禁忌
- 濕熱體質:忌滋膩甜粥(如八寶粥),防助濕生熱。
- 痰濕體質:少食糯米粥,以免礙胃生痰。
2. 疾病禁忌
- 糖尿病:慎食升糖快的白粥,可選雜糧粥(如蕎麥粥)。
- 胃酸過多:避免過度稀爛的粥,以免刺激胃酸分泌。
3. 烹調要點
- 文火慢熬,使穀物「化氣為精」,忌用高壓鍋速成。
- 藥材需先煎取汁(如黃芪及當歸),再與粥同煮以保藥效。
五、經典文獻佐證
- 《本草綱目》:「米粥甘,溫,無毒。主治益氣,治脾胃虛寒。」
- 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「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。」
- 《傷寒論》桂枝湯方後注:「服已須臾,啜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。」——強調粥助藥效發散。
總結
中醫視粥為「平補之劑」,其核心在於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」。通過辨證搭配,粥可成爲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的日常養生良方,但需避免盲目進補,應結合體質與病症靈活運用。
*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一、中醫理論基礎
1. 性味歸經
- 五穀為養: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粥以米、麥等穀物為主,性味多甘平,入脾胃經,能補中益氣和滋養胃陰。
- 水穀精微化生:粥質柔軟易化,能快速轉化為「水穀之精」,濡養五臟,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者。
2. 調和陰陽
- 溫補與清潤並存:白粥性平,可根據添加的食材(如紅棗及綠豆)改變寒熱屬性,以適應不同體質的需求。
- 「糜粥自養」:《傷寒論》指出,病後或體虛時,粥能扶正祛邪,助氣血恢復。
二、粥的分類與對應功效
1. 基礎粥品
白米粥:性味甘、平,健脾和胃,補中益氣,適合脾胃虛弱、病後調養。
小米粥:性味甘、涼,清熱除煩,養胃安神,適合心煩失眠、胃熱反酸。
糯米粥:性味甘、溫,溫中固表,補肺止汗,適合虛寒腹痛、自汗盜汗。
2. 藥膳粥
山藥粥(山藥+白米):補脾肺腎,固精止瀉,適合脾虛泄瀉、肺虛久咳。
赤小豆薏仁粥(赤小豆+生薏苡仁):利水滲濕,清熱解毒,適合濕熱水腫、痤瘡。
桂圓紅棗粥(桂圓+紅棗+白米):養血安神,補益心脾,適合血虛失眠、面色蒼白。
百合銀耳粥(百合+銀耳+白米):滋陰潤肺,清心安神,適合陰虛燥咳、潮熱。
陳皮山楂粥(陳皮+山楂+白米):消食化滯,理氣健脾,適合食積腹脹、痰濕肥胖。
三、中醫臨床應用要點
1. 辨證施粥
- 虛證:氣虛用黃芪粥;血虛用當歸枸杞粥;陽虛用羊肉薑粥。
- 實證:濕熱用綠豆薏米粥;痰濕用茯苓山藥粥;氣滯用蘿蔔粥。
2. 時間與節氣
- 晨起空腹:溫粥振奮胃陽(如生薑粥)。
- 冬季進補:羊肉粥、核桃粥,有助溫腎助陽。
- 夏季清暑:荷葉粥、冬瓜粥,有助清熱利濕。
3. 特殊人群
- 產後:黑芝麻紅糖粥,有助補血通乳。
- 小兒積食:雞內金粥,有助消食導滯。
- 老年人:燕窩粥或燕麥粥,滋陰潤燥,有助降脂通便。
四、禁忌與注意事項
1. 體質禁忌
- 濕熱體質:忌滋膩甜粥(如八寶粥),防助濕生熱。
- 痰濕體質:少食糯米粥,以免礙胃生痰。
2. 疾病禁忌
- 糖尿病:慎食升糖快的白粥,可選雜糧粥(如蕎麥粥)。
- 胃酸過多:避免過度稀爛的粥,以免刺激胃酸分泌。
3. 烹調要點
- 文火慢熬,使穀物「化氣為精」,忌用高壓鍋速成。
- 藥材需先煎取汁(如黃芪及當歸),再與粥同煮以保藥效。
五、經典文獻佐證
- 《本草綱目》:「米粥甘,溫,無毒。主治益氣,治脾胃虛寒。」
- 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「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。」
- 《傷寒論》桂枝湯方後注:「服已須臾,啜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。」——強調粥助藥效發散。
總結
中醫視粥為「平補之劑」,其核心在於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」。通過辨證搭配,粥可成爲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的日常養生良方,但需避免盲目進補,應結合體質與病症靈活運用。
*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
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
選文: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醫護研習組
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