睇中醫香港中醫網首頁

辦公室人群警惕!坐骨神經痛找上門?
中醫 教你科學應對與調理

在如今快節奏的辦公環境中,越來越多職場人正被一種「坐出來的疼痛」困擾——坐骨神經
痛。從早上坐在辦公桌前開始,腰部的酸脹、臀部的刺痛,再到腿部的放射性麻木,這些不適
不僅影響工作效率,更逐漸侵蝕著身體健康。據寶運中醫臨床數據統計,近三年來就診的坐骨
神經痛患者中,辦公室人群佔比高達68%,且呈現年輕化趨勢,尋找合適的中醫診所,可成為
有效解決問題的開始。
一、認識坐骨神經痛:辦公室人群為何成「重災區」?
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,從腰部出發,經臀部、大腿後側、小腿外側延伸至足部。當這
條神經受到壓迫或損傷時,就會引發以疼痛、麻木為主要症狀的「坐骨神經痛」。對於辦公室人
群而言,長時間久坐、坐姿不良、空調直吹、缺乏運動等習慣,恰好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「四大
元凶」。
中醫認為,坐骨神經痛的核心病機在於「不通則痛」與「不榮則痛」。久坐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
腰部、臀部經絡阻滯,如督脈、膀胱經氣血瘀滯,進而壓迫神經;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,寒濕之
邪易侵襲腰臀,導致經絡痹阻;再加上職場人多思慮過度、作息不規律,耗傷肝腎精血,腰部
失於濡養,最終引發疼痛。

二、坐骨神經痛常見問題解答:中醫視角為你解惑

1. 辦公室人群出現哪些症狀,可能是坐骨神經痛?

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具有明顯的「放射性」特點,辦公室人群若出現以下表現,需提高警惕:
● 疼痛從腰部或臀部開始,沿大腿後側、小腿外側向足部放射,呈刺痛、脹痛或電擊樣疼
痛,久坐、彎腰、咳嗽時疼痛加重;

● 腿部或足部出現麻木感、無力感,比如走路時感覺「腿發軟」,或腳尖、腳跟麻木;

● 腰部活動受限,比如彎腰撿東西時疼痛加劇,或無法長時間保持坐姿,需頻繁起身活
動;

● 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臀部「壓痛」,比如按壓臀部中間或外側時,會引發明顯疼痛或放射
痛。


2. 為什麼久坐會導致坐骨神經痛?中醫如何解釋這種關聯?

辦公室人群每天久坐8小時以上,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。從中醫角度來看,「久坐傷
肉」「久坐傷腎」,具體可從三方面解釋:
● 首先,久坐會導致腰臀部肌肉緊張、氣血運行受阻。腰為「腎之府」,臀部是膀胱經、膽
經的重要循行部位,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,會使局部經絡不通、氣血瘀滯,就像「水管
被堵塞」,營養無法輸送到神經,代謝廢物無法排出,進而壓迫坐骨神經,引發疼痛。

● 其次,久坐易導致「肝腎虧虛」。職場人久坐時多伴隨思慮過度,中醫認為「思傷脾」「怒
傷肝」,長期情緒緊張會耗傷肝腎精血;同時,久坐缺乏運動,氣血生化不足,腰部失於
精血濡養,如同「大樹失去養分」,腰腎功能減弱,無法抵禦外邪侵襲,更易引發神經疼
痛。

● 最後,久坐時若坐姿不良(如彎腰駝背、翹二郎腿),會進一步加重腰椎壓力,導致腰椎
關節錯位或椎間盤突出,直接壓迫坐骨神經,這也是中醫所說的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屬
於「實證」範疇,需及時調理關節、疏通經絡。


3. 辦公室人群預防坐骨神經痛,中醫有哪些簡單易操作的方法?

辦公室人群預防坐骨神經痛,關鍵在於「通經絡、補肝腎、避寒濕」,以下4個中醫方法簡單易
操作,適合在辦公間隙實施:
● 定時起身「通氣血」:每久坐40-50分鐘,起身做「腰部繞環」或「臀部拉伸」。腰部繞環:雙
腳分開與肩同寬,雙手叉腰,順時針、逆時針各繞環5圈,帶動腰臀部氣血運行;臀部拉
伸:單腳踩在椅子上,身體向同側傾斜,感受臀部牽拉感,保持15秒/側,疏通膀胱經、
膽經。

● 穴位按摩「止疼痛」:辦公時可按摩3個關鍵穴位,緩解腰臀不適。① 腎俞穴:位於腰部
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(約兩指寬),用手掌順時針按揉3-5分鐘,可補腎強腰;②
環跳穴:位於臀部外側,側臥時屈膝,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/3處,用
拳頭輕捶2-3分鐘,可疏通經絡、緩解臀部疼痛;③ 承山穴:位於小腿後側,踮腳時肌肉
凹陷處,用拇指按壓1分鐘/側,可緩解腿部麻木、疼痛。

● 熱敷腰臀「驅寒濕」:若辦公室有空調,可準備熱水袋或暖寶寶,每天熱敷腰臀部15-20
分鐘,溫度以不燙為宜。中醫認為「溫則通,通則不痛」,熱敷可驅散腰臀的寒濕之邪,
促進氣血運行,預防經絡阻滯。

● 飲食調理「補肝腎」:日常可多吃補腎強腰的食材,如黑豆、黑芝麻、核桃、枸杞等,中醫
認為「黑色入腎」,這些食材可滋養肝腎精血,增強腰部抵抗力。避免過多食用生冷食
物(如冰咖啡、冰奶茶),防止寒濕內生,加重經絡阻滯。


4. 已經出現輕微坐骨神經痛,辦公室人群能自行調理嗎?需要注意什麼?

若疼痛較輕(如僅偶爾久坐後出現臀部酸脹,起身活動後緩解),辦公室人群可先自行調理,但
需遵循「溫和調理、避免加重」的原則,具體注意事項如下:
● 避免盲目按摩或牽引:部分人出現疼痛後會自行按摩腰部或做「腰部牽引」,但中醫認
為,若疼痛是因「腰椎錯位」或「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」引起,盲目按摩可能導致關節進
一步錯位,牽引力度不當也會加重神經損傷。建議先通過「穴位按摩」(如上文提到的腎
俞、環跳穴)緩解,若疼痛無改善,及時就醫。

● 控制活動強度,避免「過度修復」:部分人認為「運動能緩解疼痛」,於是選擇跑步、跳繩
等劇烈運動,實則會加重腰椎負擔,導致疼痛加劇。中醫建議選擇「溫和的運動」,如散
步、八段錦中的「雙手攀足固腎腰」動作,每天10-15分鐘,既能疏通氣血,又不會損傷
腰椎。

● 注意坐姿與辦公環境:調理期間需調整坐姿,保持腰部挺直,使用靠腰墊支撐腰部,避
免彎腰駝背或翹二郎腿;同時避免空調直吹腰臀部,可在腰部蓋薄毯,防止寒濕之邪加
重疼痛。

● 觀察症狀變化,及時就醫:若自行調理1-2周後,疼痛仍未緩解(如疼痛頻率增加、出現
腿部麻木),或出現「夜間痛醒」「無法正常走路」等情況,需立即到中醫機構就診,通過
辨證論治制定調理方案,避免病情加重。


5. 中醫調理坐骨神經痛,常見的方法有哪些?適合辦公室人群的調理方式是什麼?

中醫調理坐骨神經痛遵循「辨證論治」原則,根據患者的體質與病因(如寒濕痹阻、氣血瘀滯、
肝腎虧虛)制定方案,常見方法包括:
● 針灸治療:通過針刺腰部、臀部、腿部的穴位(如腎俞、環跳、委中、陽陵泉),疏通經
絡、調和氣血,緩解神經壓迫。一般每周2-3次,每次30分鐘,適合疼痛較明顯的患者。

● 推拿正骨:針對「腰椎錯位」「筋肉緊張」引起的坐骨神經痛,中醫會通過手法調整腰椎
關節位置,放鬆腰臀部肌肉,恢復經絡通暢。推拿後需注意休息,避免立即久坐。

● 中藥調理:根據辨證結果服用中藥,如寒濕痹阻型用「獨活寄生湯」祛寒除濕,氣血瘀滯
型用「身痛逐瘀湯」活血化瘀,肝腎虧虛型用「六味地黃丸」滋養肝腎。中藥調理需按療
程服用,同時配合生活習慣調整。

● 艾灸治療:通過艾灸腎俞、命門、環跳等穴位,溫通經絡、驅散寒濕,適合寒濕體質的
患者。可在醫院艾灸,也可在家使用艾灸盒自行艾灸(需注意安全,避免燙傷)。
對於辦公室人群而言,「針灸 + 穴位按摩 + 中藥調理」的組合更適合:針灸可快速緩解疼痛,穴
位按摩方便在辦公間隙實施,中藥調理則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,減少復發。寶運中醫針對辦公
室人群推出「週末調理套餐」,利用週末時間進行針灸治療,工作日配合中藥和居家穴位按摩,
既不影響工作,又能有效調理坐骨神經痛。


6. 坐骨神經痛會反復發作嗎?辦公室人群如何避免復發?

坐骨神經痛若調理不徹底或生活習慣未改善,極易反復發作。據寶運中醫臨床觀察,約70%的
辦公室患者在症狀緩解後,因恢復久坐、缺乏運動等習慣,1年內再次復發。想要避免復發,需
從「中醫調理 + 生活管理」兩方面入手:
● 首先,調理需「標本兼治」。中醫認為,坐骨神經痛的「標」是經絡阻滯、神經壓迫,「本」
是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。因此,症狀緩解後需繼續服用1-2個療程的中藥,滋養肝腎、補
氣血,同時定期進行針灸或推拿,鞏固經絡通暢的效果,避免「治標不治本」。

● 其次,長期堅持「健康辦公習慣」。避免久坐,每30-40分鐘起身活動;選擇符合人體工
學的辦公椅,腰部有支撐、膝蓋與臀部同高;工作間隙做「腰部保健操」(如八段錦、小
飛燕,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,避免動作不當損傷腰椎);下班後避免久坐看手機、看電
視,可散步30分鐘或做瑜伽,放鬆腰臀部肌肉。

● 最後,注意「避邪養正」。中醫認為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日常需注意保暖,避免腰臀
部受寒;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思慮過度耗傷肝腎;飲食上少吃生冷、辛辣食物,多吃山
藥、蓮子、黑豆等健脾補腎的食材,增強身體抵抗力,從根本上減少復發風險。
為什麼選擇寶運中醫?
我們的治療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的健康改善,首先透過經絡辨證來定位真實的痛源,以便針對
性地進行治療。接著,我們結合針灸、拔罐和刮痧,幫助化解深層的沾黏問題,從而減輕病痛,
如網球肘、彈弓手、媽媽手及跌打傷痛。為了調節筋骨的平衡,我們還會進行手法復位,這一
步驟能有效地改善身體的不適感。此外,我們重視體質調理,通過根源性的改善來減少病症的
復發,通過根源性的改善來減少病症的復發。作為香港中醫推介之一,寶運中醫由賴寶運醫師
帶領,中醫收費透明合理,深受患者信賴。
長痛不如短痛,面對痛症問題,我們鼓勵及早醫治。
如果您需要專業的醫療建議,歡迎聯絡【寶運中醫】以獲取更多資訊和預約服務。
立即WhatsApp預約查詢:[https://wa.me/85293389239]

溫馨提示
足底筋膜炎貴在早治,拖延可能導致筋膜纖維化,增加治療難度。
建議一旦出現晨起第一步痛、久站後足底不適等症狀,應及早尋求專業治療。
選文: 編審:星Sir
醫護研習組
相關文章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醫護資訊,
只作一般性參考用途,並不能取代醫生會面診斷之效果。
如有身體不適請即求診,切勿延誤治療。
若資料有所漏誤,本網及相關資料提供者恕不負責。
 Copyright©2025 www.chinesedoctor.com.hk
 All rights reserved